分析:“真正用户”只占1% Web2.0网站民主神话破灭

作者: 来源: 日期:2008-2-27

导读:国外媒体2月26日刊登分析文章指出,Digg、维基百科以及所有Web 2.0网站的成功真的是体现了在线用户集体的智慧吗?根据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真正的用户”只占1%

现在想成为讨厌维基百科的人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自然》杂志的研究结果显示,这部无需注册就能使用的、完全由用户创建和编辑的在线百科全书,竟然在准确性上超过了《大英百科全书》,而且条目数量也是后者的数倍。尽管人们已经开始逐渐认同维基百科存在的好处,但是关于究竟是什么因素成就了维基百科的争论却还在继续。维基百科的确显示了在线社区的创造潜力,但因此就认为它的成功归因于所有在线用户的智慧,则是错误的。

维基百科和Digg这类社会性媒体网站被视为网络民主的闪光实例,因为是数以百万计的网民充当了作者、编辑和投票人的角色创建了它们。但实际情况却是只有一小部分人在运营着它们。

美国研究机构Palo Alto的调查显示,1%的维基百科用户承担了大约一半的编辑任务。维基网站上还配置了由一群忠实用户组成的特殊团体监控的机器人程序来使格式标准化、防止恶意破坏以及及时清除发布淫秽内容的用户。这可不是群众的智慧,这是守护者的智慧。

“神秘调味剂”激怒精英用户

Digg同样显示了Web2.0的非民主本质。Digg是一个社会性书签网站,用户可以提交文章并对他人提交的内容进行评价,最受欢迎的链接会被发布在网站首页。网站的创建者从不隐瞒他们采用了一种“神秘的调味剂”——他们经常调整秘密规则来决定哪些内容被推到首页。从历年的情况看,这个规则似乎就是侧重于最活跃的参与者。去年,排名前100的“发掘者”(Digger)提交的头条文章占44%,而2006年的数据则是56%。

由此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号称“由用户决定内容价值”的Digg其实主要是由100个成员在运营。这些成员的影响在上个月尤为明显。当Digg调整了它的规则之后,顶级的参与者发现他们的影响力在减弱——他们提交的内容成为头条的机会少了。这些超级“发掘者”发布了一封公开信,抱怨此事并扬言要抵制网站。Digg管理层马上出面解释,称算法的调整是为了使网站的内容更加多样性,他们呼吁这些顶级的参与者要有耐心(目前为止,双方仍处于不稳定的休战状态)。

这件事带给人们的启示是:Digg的高层们相信,尽管网站想成为广大社区的产物,但如果那些只占极小比例的关键用户不再参与,网站就没法顺利运行。

不论在Digg还是维基百科,少部分用户拥有特别大的权威。以维基百科为例,这种权威既是自然形成的也源于制度。大部分网站内容都是由少部分非常活跃的用户提供的,同时,从用户中选举出来的网站管理员有权保护网页、屏蔽问题用户的IP,以及用其它手段来规管维基百科的运营。而在Digg,活跃用户更是对网站上发生的事情拥有发言权(而且一直有谣言说网站设有负责删除内容的“秘密管理员”)。但是官方的说法是,虽然网站的算法看起来侧重于活跃的用户,但没有人有权单方面删除帖子。

完全民主并不可行

虽然这两个网站像寡头那样有效运行,但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他们还是民主的。Digg和维基百科的精英用户并不是由机构的董事会选出,更不是由神指派。他们都是最活跃的用户。人人参与建设Web2.0网站的文化构想只不过是个神话,网站整体运营规模上的直接民主是不可行的。更奇怪的是,人们注意到这些网站似乎同样拥有它们一直设法取代的层级架构。

对于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来说,社会性媒体网站这种“头重脚轻”的结构并不新鲜。维基百科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斯(Jimmy Wales)坦承,他期望过“80-20”法则,即一个系统里20%的人控制着80%的资源,但事实上低估了头重脚轻的情况。Palo Alto研究中心的爱德·迟(Ed Chi)表示,他最初的假设是网站上最活跃的编辑者起着监管的作用。他猜测这些用户的主要任务是在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条目之后做一些整理工作。

事实上,他发现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编辑10000次以上的用户所添加的内容要比他们删除掉的内容多两倍。相比之下,编辑次数少于100的用户才是删除内容比添加内容多的人。这样看起,真实的情况似乎是一小部分活跃的用户在编写条目,而上线频率较低的用户则承担了纠错和校对的任务。

折中路线广泛推广

这并不是Digg和维基百科所想倡导的那种“人们一起工作”的场景。当然,维基百科需要一定程度的管理,否则网站仅今年是添加或删除就已经吃不消了。但这并不能解释网站页面上1%的用户主导创建的现象。难道运营一个开放的网站必然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吗?或者是否可能在不给予精英用户和“神秘的调味剂”太多权力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由用户创建内容的场所呢?

技术博客Slashdot的仲裁系统(moderation system)也许是网络中方式的最好例证。Slashdot在采用读者提交的链接的同时,也将有限的权力赋予较为活跃的用户来规管其他用户的评论以及提交的内容。与维基百科要求小部分核心管理者付出巨大投入相比,Slashdot的做法使用户能够更容易地成为管理者。

实践证明,向大量用户赋予少量的责任的做法对于消除评论中的争执诱饵和论战(flame war)非常有效。同时,由于每个管理者的权力都很小,所以网站的管理层对于哪些内容能成为头条仍然保持着控制权。

Slashdot创始人罗布·马尔达(Rob Malda)说,“这种事情并不能与乌托邦相提并论。Slashdot上经常会有‘微软做了件坏事’这样的文章。如果我让整个网站都任由社区来运作,这类文章会越来越多。但我不想让Slashdot成为专门发布‘微软真差劲’消息的网站,这些内容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主题。”

另一种强制模式来自Helium.com,它是一个类似于维基百科的文章和社论知识库,其创始人就是硅谷资深人士马克·兰奈利(Mark Ranalli),他将Helium比作资本主义版的维基百科。在Helium上,活跃用户为了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某一主题的最佳文章而相互竞争。一旦用户写了一篇文章,就会受邀在类似主题中选择两篇喜欢的文章。这种要求人们评价之前文章的做法造就了一个更为稳定的系统:Helium鼓励每个人做每件事,而不是“生产”一群创作者和一群苦役。

不能民主更不能专制

每种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与维基百科不同的是,Helium的文章缺乏来源的全面性。尽管Slashdot与其它没有监管的论坛相比,愚蠢的评论要少很多,但它也无法完全摆脱这种困扰。不过,值得高兴的是,虽然这些网站认识到Web 2.0不是神话式的民主,但它们并没有走向专制极权。如果Digg和维基百科能够摒弃由群众运营这个假象,并真正开始思考约束少数人权力的方法时,它们将会做得更好。

相关文章